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

詹姓溯源


詹姓溯源

詹姓,《百家姓》收,分佈較廣。
春秋時有詹嘉,戰國時有詹何,唐代有詹必勝,明代有詹希原,近代有詹天佑。
詹姓的來源較為複雜,大抵是一個與黃帝或周朝王室有關的姓氏。
《百家姓辭典》(穆柳森編著)說:系承姬氏、詹尹,源起渤海。

 

相傳在黃帝去世後,古帝虞舜從黃帝的子孫中選出一些人作為賽護靈柩的人,這些人因得以瞻仰黃帝的遺容而受到尊崇。後來,這些人中的一些人為了紀念這件非同尋常的事,便以詹為姓。的意思與相同,字的本身含有受尊敬之義。

 

與周朝王室有關的詹姓,則是周宣王的後代。
相傳周宣王為支庶子孫賜姓詹,並封為侯,史稱詹侯。
詹侯的後代子孫以封邑為姓。周有詹父、詹恆伯。
所以有的書籍說詹姓中國人的始祖是距今大約2800年以前的周宣王,由於周宣王的兒子中,有一位被封為詹侯,因而得姓
《姓苑》及《詹大卿體仁家譜》上所記載的:詹姓始於周宣王支子,賜姓為詹,封為詹侯,其後有詹父為周大夫,詹嘉處瑕以守桃林塞也為證明。

 

除上述兩支以外,還有一支詹姓相傳與古代的官職有關。
周朝時,有一種專門管理蔔筮的官職,被稱為詹尹。詹尹的後代中後來也有人姓詹。

 

再就是由地名得姓。
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不少國家中都有人以詹為姓,其中在晉國的有詹嘉,在鄭國的有詹伯,他們的姓氏都是由地名而來,屬於互不統屬的獨立系統。
另外,春秋時代的楚國也曾出現過一支詹氏(《姓纂》)

 

詹姓的來源儘管較為複雜,但這種複雜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利於不同支派的發展,共同促使詹姓成為中華民族的著名姓氏。

 

史料記載詹姓溯源有三個方面:

 

一、以封地為姓氏,源出於黃帝之後。
據《路史》(南宋羅泌撰,主要論述我國傳說時期的史事)載:虞封黃帝的後代,得詹者為詹氏。墟在今江西樂安。

 

二、以封號為姓氏,源出於姬姓。
西周末年,周幽王是個好色的昏君,荒淫無道,大臣屢諫不聽。
當時幽王的庶兄詹侯,在朝中任少師之職,見此長嘆一聲說:如此看重女色,實是惹禍的根苗,此時不走必受牽連。於是以病為由辭去朝中的職務,回到自己的封地詹邑。
後來幽王為了討好褒姒,廢王后,逐太子,又烽火戲諸侯,終於導致亡國,自己被西戎兵殺死,朝中大臣也成為他荒淫的殉葬者。
只有詹侯,因早已離去,得保平安。他的子孫以他的封號詹為姓,奉詹侯為始祖。

 

三、以邑名為姓氏。
《昭九年傳》記載:使詹桓的伯辭於晉,晉有詹嘉,虢有詹父,鄭有詹伯,蓋以邑為氏者。
見宋鄧名世《古今姓氏書辨證·二四鹽》

 

晉朝的永嘉年間,劉淵稱帝,石勒陷洛陽,晉懷帝被虜,造成了永嘉之亂的空前浩劫。
五胡亂華的長期兵荒馬亂於焉開始,而中原地區漢裔子孫的往南播遷,也自此開始。
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。
據學者考證,當時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在長江以南的各地,連最南方的福建省,也遷入了林、黃、陳、鄭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。
這八個姓氏在南方奠基既早,後來也就自然發展成為閩、粵一帶的龐大家族,子孫遍及各地,長時以來久享盛名。詹氏是永嘉入閩的八姓之一,所以一直是我國南方的名門著姓。
南方各地的詹氏在過去的一千多年間的表現的確足當出類拔萃。
清朝末年的廣東省香山人詹天佑是我國鐵路築路第一人。

 

望出:河間、渤海。

宗祠堂號:河間堂。出自周朝的詹氏家族,長期以來,一直在河北省的獻縣一帶繁衍為望族。這個地方當時屬河間郡置,所以,詹氏人家為了不忘祖先的出處,仍襲用河間堂名。


楹聯:君臣龜鑑,樹廊廟之鴻謨(詹庠)

日註鑾坡,演皇明之寶訓(詹師)

詹姓在當今的中國姓氏排名中居於154位。


歷史上以詹字為頭的複姓

詹伯歷史上的複姓。春秋時鄭國詹伯的後代。

詹葛即瞻葛氏。

瞻罕見姓,南北皆有。
《莊子》記載有瞻子,元代有瞻思(大食國人)。
其源一是為瞻葛氏所改;二是元代大食國人瞻思的後代。

瞻葛亦作詹葛,歷史上的複姓。
春秋時宋有大夫瞻葛祁。
來源一是相傳為有熊氏之後;二是虞舜封黃帝之後於詹,後由詹移至葛,因而有葛氏、詹葛氏。

 

歷史上以詹命名的官署名

詹尹古占筮之官。屈原《楚辭·卜居》:心煩慮亂,不知所從,往視太卜詹尹。

詹事官名。詹,古碑誌亦作
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》顏師古注引應邵曰:詹,給也。詹事即給事、執事。
戰國秦始置。秦為管理太后、王后、太子諸宮庶務的官員。
秦、西漢,皇太后、皇后、太子宮 皆置,秩二千石(一說真二千石),亦有秩中二千石者。
皇太后宮所置冠以宮名,稱長信詹事,位在九卿之上,掌宮內大小庶務,景帝時改名少府。
哀帝時曾置左、右詹事,旋罷。皇后宮所置亦稱中少府,掌宮內供禦侍奉事務。
太子宮 所置職掌略同,兼掌警衛、刑獄、食邑車馬等事,領諸供奉之官如太子率更令、家令、僕、中盾、衛率長、廚長、廄長等。東漢省,其屬官改隸太子少傅。
魏晉以來,惟置於太子宮 ,故亦稱太子詹事。位三品,掌東宮內外庶務,明帝后省。
西晉鹹寧二年(276)復置,領東宮庶務,後或省或置。
太安以後常置。自後太子諸師傅雖以輔導為名,詹事實負輔翊教導太子之責,兼掌東宮一切事務、官屬。兩晉南北朝東宮地位極重,官屬齊備,擬於朝廷,時號宮朝。
詹事任總宮朝,當時稱其職比朝廷之尚書令、領軍將軍,位權甚重,或亦參預朝政。
其官署稱府,屬官有太子家令、率更令、僕、門大夫、左右衛率(或增置前、後衛率)、中庶子、中舍人、食官令、庶子、舍人、洗馬、屯騎步兵、翊軍校尉、冗從僕射、旅賁中郎將、左右積弩將軍、殿中將軍等。晉、宋三品,梁十四班,陳三品、中二千石。
北魏初分置左、右,太和十七年(493)定為二品,後並為一員,二十三年改三品。
北齊三品,領東宮三寺及左右衛坊、門下坊、典書坊。
北周改置太子宮 正宮尹。
隋初復置,旋省。
唐代復置,建詹事府,為詹事府長官。正三品,設太子詹事1人,少詹事1人,掌東宮三寺十率府之政。位高職閒,多用以安置退罷大臣。
龍朔二年(662)改名端尹,咸亨元年(670)復舊。
天授中改名宮尹,神龍元年(705)再複。
宋代初年為閒散之職,止食其俸祿,天禧四年(1020)以後建儲輒置,領本職,多以他官兼任,從三品。時東宮官多闕,或雖設而無職司,詹事職事閒簡。
遼、金、元為詹事院長官。遼制不詳。金從三品,掌東宮內外庶務,隸宮師府,三寺、諸率府亦直屬宮師府。
元置省無常,或置左右詹事、副詹事,或單置詹事,或改名儲慶使、儲政院使,秩正二品至從一品,掌輔翼皇太子,管理東宮官屬,職任較重。
明初置左、右副詹事為東宮官,皆以勳舊大臣兼領,洪武二十二年(1389)置詹事院,二十五年改院為府,置詹事一員為長官,正三品,掌輔導太子,統詹事府、左右春坊、司經局之政,多由尚書、侍郎等官兼任,並帶翰林院學士銜。
清亦為詹事府長官,順治九年(1652)置,十五年裁。康熙十四年(1675)復置,滿、漢各一員,正三品,漢員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銜。
初猶有輔導太子之職,康熙以後不立太子,遂定其職為文學侍從,經筵充日講官,典試提學,編纂圖書,與翰林官略同。凡秋審朝審及下十卿翰詹科道合議之事,皆入班參與集議。
嘉慶二年(1797)裁,五年復置,光緒二十四年(1898)裁,旋複,二十八年廢。
參閱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、《文獻通考六十·職官十四》。

 

詹事丞官名。初為詹事副貳官,協掌宮內庶務,戰國秦太后、王后、太子諸宮皆設。
秦、西漢沿置,秩從六百石。
太后宮所置景帝后改名少府丞,皇后宮所置成帝時省,
太子宮 所置東漢省。
魏、晉以來,惟置於太子東宮,管理詹事府內事務,掌文書,亦稱太子詹事丞
魏、晉、南朝宋七品,梁四班,陳八品。北魏太和十七年(493)定為從五品中,二十三年改七品,北齊從七品。
北周不置。
隋初復置,旋省。
唐代設少詹事為詹事副貳,丞降為處理詹事府日常公務的事務官,亦稱詹事府丞,員二人,正六品上。凡敕令及尚書省、左右春坊符牒下東宮百司,及東宮百司上呈文表,皆由其轉發。龍朔二年(662)改名端尹丞,咸亨元年(670)復舊。
天授改名宮尹丞,神龍元年(705)復舊。
宋代僅存空名,未嘗除授。遼、元為詹事院事務官。
明初沿置,由勳舊大臣兼領,洪武二十五年(1392)改院為府,遂稱府丞,員二人,正六品,協助詹事、少詹事管理府事,多與坊、局及翰林院職互兼,常參與試士、修書等事。

 

詹事府官署名。管理東宮事務,以詹事為長官。
南北朝設。
北周不置。
隋初復置,旋罷,由三寺、二坊、十率府分管東宮事務。
唐代復置,龍朔二年(662)改名端尹府,咸亨元年(670)復舊。
天授中改名宮尹府,神龍元年(705)復舊。
五代因之。
宋代東宮官常闕,或以他官兼任,或惟食俸祿而無職司,其府形同虛設。
遼、金、元改稱詹事院等名,變革不常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)復改詹事院置。
清順治元年(1944)設,尋裁。九年復置,十五年再裁,康熙十四年(1675)再設,初仍掌輔導太子之職,康熙以後,不立太子,遂成為翰林院輔佐機構,備翰林官遷轉之地。
嘉慶二年(1797)以府事改隸翰林院,五年復舊;光緒二十四年(1898)省入翰林院,尋復舊,二十八年仍省入翰林院,遂廢。參見詹事


詹事府丞見詹事丞

詹事司直官名。唐代太子詹事府屬官,置二員,正七品上,掌糾劾官僚及率府之兵;太子監國,一人與司儀郎、舍人分日受理啟狀。


詹事院官署名。遼代始置,金沿置。元文宗時曾更名儲政院,至正十三年(1353)復舊名。明初不置,洪武二十二年(1389)以左右春坊、司經局等無所統屬,始置。二十五年改詹事府。

 

詹姓家譜題要

《歸仁詹氏宗普》[玉山]清光緒三十年(1904)木活字本。
始祖德祐,唐元和間自嚴陵徙信州玉山縣。
其子殊始定居歸仁鄉詹村。子孫或遷新安,或石田,或剡溪。
此乃合歸仁譜及新安、石田、剡溪三譜總匯而定。

《後園詹氏宗譜》[西安]清本仁堂木活字本。記事至清嘉慶間。
始祖堯臣,五代時仕吳越國為節度副使,以世亂隱衢州西安縣彤柏莊,子孫遂家焉。
十二世孫淵,再遷後園,為後園始遷祖。是譜即為此二族譜。
存卷依次載世系、簪纓考、牌坊考、鄉裡考、綸音考。

《休寧流塘詹氏家譜》一卷,清鈔本,記事至清光緒間。
始遷祖百一,北宋末自婺源慶源遷休寧流塘。
卷載序、凡例、得姓之原、戶籍所在、宋朝登第名錄、世系、世傳等。

《詹氏六修族譜》[長沙]民國12年(1923)木活字本,1冊。
39為世紀、宗祠圖紀、祭祀儀注、分遷志。卷末為祭會等。

《楚南詹氏續修族譜》[常德]清詹能紱、詹榮植纂修。清道光十九年(1839)敦本堂木活字本。始遷祖再九,明初自浮梁新安鄉遷常德。
卷首序、辨議、姓氏源流、家政、賢宦錄、功績錄,卷一、十寫世系派紀,卷末為服製圖、墳墓圖、祭祀儀注。

《慶源詹氏宗譜》[婺源]清詹大衡等修纂,清乾隆五十年(1785)惇敘堂木活字本。
始遷祖盛,唐廣德年間自婺源廬源遷慶源。卷首序、分遷表、凡例,卷一至二十四世系。

《慶源詹氏宗譜》[婺源]民國38年(1949)詹福堂鈔本,卷載譜序、敘系、譜說、外紀世系、內紀世系、傳記等。

《石馬裡詹氏宗譜》[鄞縣]胡德坊纂修,民國36年(1947)樹德堂木活字本,目錄題鄞縣塘碶鄉詹家店詹氏樹德堂宗譜。
始遷祖筠,南宋時自徽郡仁裡鄉遷鄞縣東桃源鄉石馬裡,今名詹家店。
五世而下舊分十二房,是譜所錄五、九、十二而已。
卷首序、纂修紀,卷一誥敕、碑記、宗約、行第,卷二至四源流考、世系、世表,卷五事實考、仕履表,卷六藝文、祠墓、禮典錄,卷末保存家譜應注意事宜。

《源潭詹氏宗譜》[蘭谿]清詹萬清等纂修。清同治九年(1870)瑞慶堂木活字本。
始祖岳,元時自徽州新安婺源縣廬源遷浙之蘭溪源潭。
卷一譜序、傳、像贊、本源錄,卷三行傳。

《詹氏宗譜》[灊山]清光緒三十三年(1907)培源堂木活字本。
始遷祖足五,明初自江西饒州遷安徽灊山。
卷二瓜瓞總圖,卷三至二十八世系,卷三十傳,卷三十一墳山記、祀廠契、禁約、合同、祀田記、義約。

《詹氏宗譜》[灊山]清同治十年(1871)培源堂木活字本。

 

 

詹字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

zhan(jan)
多言。 《莊子·齊物論》: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
至。 《詩經·小雅·採綠》:五日為期,六日不詹。
。仰望。 《詩經·魯頌·閟宮》:泰山岩岩,魯邦所詹。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顧詹有河,粵詹雒、伊。引申為省視。
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詹事顏師古注:詹,省也,給也。
同佔。 《文選·古詩十九首》之一:三五明月滿,四五詹兔缺。
李善注:詹與占同,古字通。詹尹。

shan)贍足。
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不充則不詹,不詹則窕。高誘注:詹,足也。
詹讀如澹然無為之澹。《辭源》說讀d„n

chan)通。蟾蜍。
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:月照天下,蝕於詹諸。高誘注:詹諸,月中蝦蟆。

「詹,zhon,音沾,古羽音,職廉切,平聲盆韻。據姓苑載增載,詹姓出自姬姓,為周文王之胤。周宣王時,封支庶子于詹,建立詹國、為侯爵,周朝詹侯,其後人世代為周朝大夫,以封國為詹姓,望出河間。」(公元1990年史國強著中國姓氏起源。)

 

「詹,ㄓㄢ,jan,虞舜(見子州姓注)封黃帝(見力姓注)之裔得詹者為詹氏;見路史。周宣王(見士姓注)支子賜姓詹,封詹侯,因以為氏;見姓苑。又春秋時晉有詹嘉,鄭有詹伯,蓋以地為氏﹕(按﹕河南省武涉縣有詹店)見姓氏考略。宋時有詹儀之者,遂安人,紹興進士,累官至吏部侍郎。望出渤海;戰國時有詹何,善術數;宋時有詹阜民,遂安人,累官至宗正寺丞、兼駕部郎中,知徽州府。千家姓﹕河間族。」又詹伯﹕周大夫詹伯之後;見姓譜。又詹葛﹕有熊氏(即黃帝,見力姓注)之後,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,一云﹕虞封黃帝之後於詹,自詹移葛,為葛氏,詹葛氏。

 

「詹,音ㄓㄢ,路史﹕虞封黃帝之後,得詹者為詹氏。姓氏考略﹕春秋時,晉有詹嘉,鄭有詹伯,蓋以邑為氏。姓纂﹕楚詹尹之後有詹何,善釣昭公九年有詹桓伯,辭於晉。詹大卿體仁家譜﹕詹姓始自周宣王支子,賜姓曰詹,封為詹侯,其後有詹父為周大夫,詹嘉處瑕以掱桃林之寨。望出渤海,河間。」
詹字地名

詹店在河南省武涉縣東南,京漢鐵路經過。

詹墟即江西省樂安縣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